一、耳朵的三大结构分区
1. 外耳
– 耳廓:收集声波(类似喇叭),通过耳道传递至鼓膜。
– 耳道:共振放大声音(尤其3-5kHz频段,如人声高频)。
– 鼓膜:声波撞击后振动,将空气振动转化为机械振动。
2. 中耳(核心:阻抗匹配)
– 听小骨链**(锤骨、砧骨、镫骨):放大振动强度(22倍),解决空气→液体传能的损耗问题。
– 咽鼓管:平衡鼓膜内外压力(打哈欠时开放)。
3. 内耳(核心:机械→电信号转换)
– 耳蜗:螺旋形结构,内部充满淋巴液。
– 基底膜:不同频率声波引发不同位置振动(高频→蜗底,低频→蜗顶)。
– 毛细胞:基底膜上的感受器,机械弯曲触发钾离子内流→神经电信号。
—
二、听力核心原理:四步转换
1. 声波→机械振动(外耳、中耳)
2. 机械振动→液体波动(耳蜗淋巴液)
3. 液体波动→毛细胞电信号(内耳换能)
4. 电信号→大脑听觉皮层解码(听神经→脑干→颞叶)
关键点:
– 频率解析:基底膜像钢琴琴键,不同区域对应不同音高。
– 动态范围:健康人耳可感知20Hz-20kHz,0-120分贝的声音。
– 自我保护:强声下镫骨肌收缩(衰减30%音量),避免毛细胞损伤。
—
三、常见听力问题简析
– 传导性耳聋:外耳/中耳病变(如耳垢堵塞、中耳炎)。
– 感音神经性耳聋:毛细胞或听神经损伤(噪音、衰老为主因)。
– 耳鸣:常因毛细胞异常放电或大脑听觉中枢代偿活动。
—
四、趣味冷知识
1. 耳蜗处理声音需时约10毫秒,比视觉信号更快。
2. 大脑会抑制咀嚼时的噪音,避免自我干扰。
3. 人类左右耳时间差仅0.0001秒,但可凭此定位声源。